在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各国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减碳的重要方式。汽车电动化正步入快速发展关键期,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将助力新能源汽车加速普及,促进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
抓住电动化发展新机遇,需要新的方法论和科学预判,以应对产业、市场、技术发展的风险挑战。Samp;P Global Mobility 汽车规划解决方案总监萨博尼和汽车供应链与汽车技术研究团队高级分析师高晗近日接受了媒体访谈,就行业关心的电动化及动力电池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全球重要汽车市场电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作为关键参与者,已成为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售完成1404.7万辆,同比增长6.1%,电动化发展再上新台阶,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35.2%,同比提升6.9%。
Samp;P Global Mobility 汽车规划解决方案总监萨博尼认为,中国市场目前具备稳定的法规环境和政府政策的一贯支持,更多自主品牌长里程插电混动(PHEV)和增程式混动车型的入市,导致消费者购车选择更丰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外资品牌也因应中国消费者需求升级,重新调整在华产品规划,新一代PHEV产品逐渐扮演起传统ICE汽车替代者的角色,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因而不断提高,他预计未来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会超过60%。
与中国相比,欧盟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法规环境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萨博尼表示,由于欧洲各国政府对纯电动汽车的补贴力度有所调整,消费者购置成本因此提高,欧盟30国BEV销量及市场份额2024年均出现下滑,由此引发了针对 2035年开始禁售内燃机车辆 长期发展目标是否可行的讨论。尽管如此,欧洲主机厂过去3-5年间对BEV产品和技术进行了大量投资,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即使法规出现调整,也不会改变欧洲向100%纯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方向。
萨博尼判断,在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需求都相对较弱的情况下,美国电动车销售动力不足,市场增速将有所减缓。
从日本市场来看,该国油耗法规压力较弱。日本政府计划到2035年左右禁止纯内燃机车辆销售,但混动车型可售,有意降低汽车化石燃料消耗量。但日本车企开发纯电动汽车起步较晚,产品也非常有限,目前纯电动市场份额不到5%。萨博尼预计,到2025年后,随着纯电动汽车逐渐加速进入市场,整体市场渗透率到2030年左右将增至约10%。
由此看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政策法规支持和市场消费需求将成为进一步推动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二者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并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及技术变革
动力电池一直是电动化的核心技术高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同样领先,目前中国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宁德时代、比亚迪(BYD)等电池制造商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标普全球汽车数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871 GWh,欧洲的电池需求量将达到350 GWh,北美地区动力电池需求会达到210 GWh。Samp;P Global Mobility 汽车供应链与汽车技术研究团队高级分析师高晗(Han Gao)分析,在政策法规不出现重大调整的条件下,未来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将呈现中国主导、欧美持续发展、日本和韩国保持稳定的格局。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成本降低,动力电池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
高晗进一步分析称,目前,欧洲本土电池生产仍不能满足全部需求,超过50%的需求仍需通过从中日韩三国进口,尽管欧洲有大量新动力电池产能布局,但预计到2030年前,部分动力电池仍需通过进口满足。北美市场动力电池供应主要由韩国电池企业和北美车企通过结盟形式供应,预计韩国供应商在北美市场占有率将接近60%。
从动力电池技术变革层面来看,锂离子电池技术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发展,对交通行业电气化转型至关重要,但仍有能量密度、充电速度、成本、循环寿命等问题有待解决,这为新玩家提供了机会,新技术新材料也纷纷涌现,技术创新正在推动电池性能进一步提升。
固态电池被视为潜力股,具有较高理论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是最具前景的下一代电池技术。目前,各国均在积极布局以期抢占先机。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正在积极研发固态电池,预计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多商业化应用。高晗预计,从2027年开始,固态电池将逐步产业化,到2030年固态电池市占率将达到1.3%,到2035年全球总需求量约200 GWh。
据了解,中、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加速固态电池的研发布局。中国2020 年起首次将固态电池列入行业重点发展对象并提出加快研发和产业化进程,2023年进一步提出加强固态电池标准体系研究;日本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美国计划到2030年实现固态电池和锂金属电池规模化量产;欧盟已批准向参与电池项目的7个成员国提供32亿欧元援助,支持电池技术研究和项目创新。
当前,钠离子电池还处于商业化早期,钠作为主要材料,成本相对较低,相比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在资源可持续性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高晗表示,尽管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但在大规模储能系统和低成本电动汽车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宁德时代,孚能等电池企业已发布了钠离子电池产品并装车,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实现大规模生产,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有益补充。
硅基负极材料则是材料创新的典型,有望替代传统石墨负极,显著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另外,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快充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新型电池材料和电解液的开发使得电池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充电,同时保持较长的循环寿命。
另一方面,动力电池的可持续发展和脱碳,是实现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根据标普全球汽车的研究,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将在纯电动车生命周期碳排放中占有较大份额,如果不采取积极策略进行动力电池产业脱碳,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生产过程总碳排放将达到约2.5亿吨,通过部分企业的减碳措施,该数值有望减少30%。
高晗介绍,电池生产过程中可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能源。优化供应链管理,选择环保材料和供应商,也能减少原材料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建立完善的电池回收和再利用体系,通过回收废旧电池中的有价值材料,可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和开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使用先进的干法涂布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此外,还可应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总体来看,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良好,市场渗透率在加速扩大,技术创新需要与政策法规齐头并进,动力电池作为其核心技术之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相关产业链企业正加强研发,提升产品性能和成本效益,共同应对市场挑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